隨著梅雨季的到來,夏天腳步也逐漸逼近,您今年的降溫法寶是否已經開始準備了呢?市面上除了各種迷你電風扇或是酷涼退熱貼片之外,各式貼身紡織產品也都紛紛推出「涼感商品」,從服飾、傢飾、寢具等等無一不備,不過,這些涼感原理和特性,你是不是都了解呢?本次就要帶領大家來了解什麼是涼感纖維?涼感纖維是如何判斷?涼感纖維有哪些特殊應用?又該如何保養呢?
什麼是涼感纖維?
目前在市面上販售的涼感商品,大多都是合成纖維加工製成,如添加礦石粉或是織入親水性良好的纖維,或是後加工時塗上親水塗料,所謂親水性良好指的就是吸水功能佳的纖維,例如棉、縲縈等材質,另外還有利用具有記憶溫度的相變化材質,運用微膠囊技術混入纖維,當固態轉液態時可吸附過多熱量,當液態轉固態時即可釋放熱量,達到恆溫狀態,但這類產品在製作上有一定難度,市面上相對少見。這類涼感產品一般都會搭配立體織法,可增加吸濕排汗效果,或是用以克服合成纖維對人體帶來的不舒適感,以下為各類涼感纖維比較表:
種類 | 關鍵材料/技術 | 涼感原理 | 優點 | 缺點 |
合成纖維
+ 礦石粉 |
紡紗過程中添加礦石粉、玉石粉等材料 | 礦石的比熱小,導熱散熱快,因此能快速吸收人體體溫,與環境溫度達到平衡。 | 熱平衡效果好,可瞬間得到涼感效果。 | 炎熱環境熱得快且不吸汗。 |
立體織法 | 異形斷面結構 | 抽成十字形或Y字形的異形斷面紗線,織成較疏鬆透氣或雙層的針織布料,提升通風排汗的效果。 | 透氣通風,炎熱環境不會造成加熱效果。 | 不可使用柔軟精洗滌,易造成纖維毛孔阻塞。 |
親水材質 | 1. 混合吸水良好纖維,如:嫘縈、天絲
2. 合成纖維親水化加工處理 |
提高極性基團,降低結晶度…等,讓水分子更容易滲入到纖維內部,達到乾爽及衣物適度回潮來達到的濕涼感。 | 導濕快乾,可使皮膚乾爽。 | 水分不易排出,衣物吸水不易乾。 |
相變化
材料 |
微膠囊透過塗佈、印花、壓吸、浸製等後整理加工方法,將微膠囊附著於紡織品,進而使紡織品附加其他功能。 | 利用特殊材質維持織物恆溫,溫度過高則液化吸熱,溫度過低則固化放熱。雙向溫度調節。 | 可長效延緩外部溫度對體溫帶來的衝擊 | 產製成本高。 |
涼感纖維檢測方式
目前市售涼感產品,大多利用標檢局CNS15687的「織物瞬間涼感性能試驗法」來表示瞬間最大熱流通過量,主要測試纖維「瞬間涼感」數值,簡稱為Q-max;近年標檢局也準備依據美國與材料測試協會(ASTM)所制定的ASTM D 7024「紡織材料的穩態與動態熱防護測試方法」來檢測熱傳導係數和溫度調節因子,主要是來界定纖維「熱調節」能力,我們簡稱為TRF。這兩者差異比較如下:
Q-max | TRF | |
檢測方式簡述 | 人體接觸纖維時,纖維在一定時間內從皮膚帶走的熱流量,帶走的熱流量越多,Q-max 值越大。 | 觀察纖維在氣溫升高或降低時,纖維是否能減緩外部氣溫的衝擊,以維持身體正常溫度的最長效果,做為檢測的標準。 |
檢測要項 | 纖維瞬間吸收熱流量 | 纖維熱調節能力 |
計算單位 | W/cm2(W:瓦特,cm2:平方公分) | t / s (t:時間,s:點) |
合格範圍 | Q-max ≧ 0.140 W/cm2 | 尚無標準 |
主要測試項目 | 表布(如:床單、床罩等) | 填充材料(如棉被、床墊等) |
涼感材質的應用比較
其實人體對織物不能只強調涼感,所謂瞬間涼感就像手握一個冰過的玻璃杯,掌心立刻可以感受到冰涼的感覺,但時間一久就沒感覺了!能實際調控身體溫度,使其座落在最佳溫溼度範圍,才是真正能夠長效「涼感」。如果纖維無論外部氣溫高低,都能夠長效保持人體正常溫度,就能提供給使用者整體的舒適度,而非一般瞬間涼感的短效能夠比擬的。
目前市售涼感材質應用,大多為貼身衣物為主,主要功能為瞬間涼感,而前述的相轉變材料雖然較為少見,但其實各產業早已應用許久,如太空衣、建築材料、軍事裝備等,而我們居家環境中,最常應用的就是我們的寢具產品,如Sensilate就將相轉變材料應用於夏天寢具填充物中,當人體過熱時,被品便能吸收過多熱量,維持人體正常溫度,藉此達到涼感效果。
涼感纖維保養與使用觀念
其實市售的涼感產品,大多都是將科技原料混入纖維原料中,再進行抽紗成布,因此涼感成分不太會因為洗滌而掉落,因此並不太需要特殊的洗滌方式;但採用異斷面結構的織法,就必需注意不可使用柔軟精,避免纖維阻塞降低排汗功能,建議清洗前都應該特別注意洗標的標示喔!
另外值得一提的,所有涼感產品其實都無法於戶外高溫下產生實質作用,只有在室內或無陽光直射處才能產生效果,因此常常有消費者認為這樣何必使用涼感產品,但站在節能減碳的觀念中,若涼感材料能讓體溫維持在28度以下,是否就能將空調溫度提高,減少耗電量,甚至不須空調就能達到涼感舒適的目的,這是否也是另一種節能減碳的方式呢!